傳統中藥制劑過時了嗎?(二)
-
核心提示:中藥傳統制劑包括丸、散、膏、丹、酒、露、湯和錠,八種劑型各具特色,針對不同的疾病有著不同的優勢。膏劑分為外敷和內服兩種,內服的膏劑后來又被稱為膏方。膏方是根據人體體質與證候,按照治病求本、辨證施治的指導思想,遵循君臣佐使的原則組方,將藥物加水煎煮去渣濃縮后加入輔料收膏制成的。膏方以補益見長,具有簡便易服、綜合調理、省時省力等優點。
中藥傳統制劑包括丸、散、膏、丹、酒、露、湯和錠,八種劑型各具特色,針對不同的疾病有著不同的優勢。膏劑分為外敷和內服兩種,內服的膏劑后來又被稱為膏方。膏方是根據人體體質與證候,按照治病求本、辨證施治的指導思想,遵循君臣佐使的原則組方,將藥物加水煎煮去渣濃縮后加入輔料收膏制成的。膏方以補益見長,具有簡便易服、綜合調理、省時省力等優點。
膏方起源于漢代,發展于唐宋,成熟于明清,流傳應用至今。我國早在《黃帝內經》中就有關于膏劑的記載,如供外用的馬膏;東漢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記載的大烏頭膏、豬膏發煎是內服膏劑的最早記載;唐代《千金方》中個別“煎”已與現代膏方大體一致,如蘇子煎;宋朝時,膏逐漸代替煎,用途日趨廣泛,此時的膏方兼有治病和滋養的作用;明清時,膏方命名逐漸正規,制作也更加規范,開始趨向完善和成熟;近現代,膏方在上海、江浙及廣東一帶被廣泛使用,至今仍然方興未艾。
膏方的適應人群很廣泛,亞健康狀態者、慢性疾病患者、康復患者都適用,尤其針對婦女更年期、產后婦女、中老年人和兒童等需要綜合調理的人群。近年來,膏方在兒科和婦科用藥市場上受到青睞,多個品種有著不俗的銷售成績,其中稚兒靈膏滋、烏雞白鳳膏、婦康寶煎膏、丹莪婦康煎膏等多個品種為獨家產品。
表1:部分兒科與婦科用藥膏方的情況
兒童厭食癥是兒科常見的一種慢性食欲障礙性病證,據資料顯示,我國3.5億兒童中有60%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厭食問題,治療兒童厭食癥用藥也已成為兒科用藥的第三個用藥大類。兒童由于其自身的特點,安全性高、副作用少、服用方便的產品會成為醫生以及家長的首選。米內網-兒科厭食癥用藥格局顯示,稚兒靈膏滋的銷售額在2013年排在了第四名,市場前景看好。中醫認為兒童厭食主要與脾胃失調、納化失常有關,稚兒靈膏滋由黨參、太子參、南沙參、地黃、制何首烏等藥材制成,具有益氣健脾,補腦強身的功效,加上膏方口感好,受到患者以及家長的認可,近年來銷售額有穩步增長的趨勢。
痛經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,中醫認為病因有虛實之分,實證者,不通則痛,虛證者,不榮則痛,治療上多以調理沖任氣血為主。丹莪婦康煎膏主要由延胡索、香附、三棱、當歸、赤芍、三七、柴胡、莪術和丹參等中藥制成,具有軟堅化積、調經止痛、疏肝理氣和活血化瘀的治療功效。臨床證明,丹莪婦康煎膏對痛經的治療有顯著的效果。數據顯示,調經藥在整個婦科中成藥市場里占據了超過27%的份額,屬于用藥大類,而丹莪婦康煎膏也成功擠進了2013年婦科調經藥市場的前四名,市場反應不俗。
圖1:近幾年丹莪婦康煎膏的銷售情況
隨著科技與市場的快速發展,現今的中成藥市場上新劑型不斷涌現,患者的選擇范圍也越來越廣。中藥傳統制劑歷史悠久,經過幾千年的沉淀積累、去粗取精后,亦能符合現代社會的需求,得到越來越多患者的認可,在市場上表現出了持久的魅力。古老并不等于過時,只要能與社會發展的步伐同步前進,中藥傳統制劑必然能長久留存,造福更多的患者。
- 上一篇:中國主力抗生素產品國際市場形勢分析 2014/8/13
- 下一篇:上海公布今年第一期基藥零售價上限 2014/8/13